舆情研判
过激执法:基层防疫不能任性
发布人:杨立邦  发表时间 : 2020-03-14  浏览 : 5580

过激执法:基层防疫不能任性

人民网-舆情频道

 

一、巴中男子不配合防疫检查被暴力执法?警方回应

 

2月17日,两段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派出所民警在防疫检查卡口强制带离人员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两名民警执法过于暴力的行为引发质疑。2月18日,南江公安局发出情况通报:2月16日,周某驾车欲经疫情防控留验站进入元潭镇,因不能提供有效通行证明,工作人员禁止其通行,周某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经现场执勤民警多次解释、提醒和警示,周某认为检查卡口规定奇怪,反复纠缠并坚持通行,民警遂将其强制带离现场进行批评教育,当日23时许周某返回。两名派出所民警在执勤工作中行为不理性、不文明,将依规依纪进行处理。

 

有网民说,疫情当前,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都不容易,不仅是高负荷的工作量,还要直面疾病的危险,更有个别不听劝阻的民众。但越是如此,就越应该共克时艰,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能偏离法治轨道。

 

二、“压力大”下的“做过头”

 

疫情开始以来,全国上下都投入了紧张的防疫工作。尤其是一些基层执法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战斗在防控疫情一线,背负巨大压力。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过程中,既有不少“硬核”管理受到人们的赞誉,也有极个别基层防疫人员任性执法,用粗暴强硬手段对待市民,砸桌子、扇耳光、捆绑训诫,甚至拉到街上游街示众,其行为已经偏离法治轨道,给民众的人身和财产权利造成伤害。

 

除此之外,个别地方基层管控措施层层加码,乱索证明、一味设限,未经批准断路堵路、阻断交通。媒体报道合肥某小区住户投诉当地自设“土政策”,从外地回来的小区住户想进家门要有5个证明;而一名企业负责人跟媒体反映,他所在的城市,员工从城区东部到西部,需要开3种证明才能去办通行证,各级部门还相互推诿,甚至直接不给办。湖北一位村民则吐槽,当地是山区,每户之间相隔数百米,遇到晴天,自家人在门口晒太阳都会被村干部拿着大喇叭训斥,让回屋里呆着。种种过激行为和过度执法引发群众不满,干扰防疫大局。

 

三、防控疫情,过激执法也是种“添乱病毒”

 

个别基层部门及防疫人员的行为严重超过了疫情防控工作应有的限度,过而不实,侵害着居民的合法权益。红网发表评论指出,越是严格执法,越要慎重执法。法律毕竟是社会的底线,任何时候,从严从快的前提,都应该是遵循法理谦抑的基本逻辑。就算是特殊时期,有些常识还是不能僭越的。防控疫情,过激执法也是种“添乱病毒”。

 

光明时评发文指出,于地方而言,疫情的防治,本身也是一场应对能力的大考,基层政府的一举一动,很容易被放大解读。这些“硬核”过度的防疫手段,看似收获了奇效,事实上却暴露出执法者法律观念的淡薄。在徒耗资源和精力之外,还会导致公信力下降,让政府形象大为失分。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吕德文表示,在倒查追责的压力下,一些人宁愿做过头,也不留下“没有到位”、被问责的可能。基层部分保安、志愿者法律意识不强,可能会做出一些出格举动。但不能因为压力大就“做过头”。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提醒道:“追求万无一失是对的,但是不能影响居民健康和冲击正常生活。过于严苛的防疫举措,反而可能导致瞒报、居民不配合等现象,不利于防疫工作的开展和经济社会的运行。”

 

四、让严禁过激、粗暴执法落到实处

 

舆论指出,越是善意初衷、越是专项行动,越要有边界意识、越不能逾越法治底线。“淄博超市硬核管理”“来抄河南作业”等词条频上热搜,获得了众多网民好评,一些地方有效、合理、周全的防控措施被各地推崇,但也要警惕个别人员拿着鸡毛当令箭,从“硬核”变成了“硬来”。

 

防疫要于法有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旭建议,各地有必要发布执法权力清单和执法规范手册、指南,确保基层防疫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疫情防控,也是“法治大考”。一方面,它具体而微地考量着最广大基层执法者的素养和初心;另一方面,也考验着重大公共事件当前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疫情防控执法须“罚当其过”。罚当其过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避免不问原因一律“顶格处罚”的思维和行为倾向。《珠海特区报》发文指出,要理解部分群众因出不了门、下不了楼、离不开社区等产生焦躁、焦虑和恐慌情绪时可能出现的不理解、不配合行为等,执法办案时应多一些柔性,多一些说理和人文关怀。准确把握法律界限,既使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应有惩处,又避免出现打击的扩大化、简单化等问题。

 

依法依规、有序有度应成“道德律”。央视新闻指出,依法依规、科学有序、执行有度,应成为每一个执法者内心的“道德律”。那些看起来“痛快”“简洁”的执法方式,即便解决得了一时,也极易埋下重重隐患。暴力执法就是懒作为、胡作为,不仅与现代法治社会理念相悖,稍有不慎,更会触碰法律底线,承担沉重法律代价。

 

五、舆情点评

 

抗击新冠肺炎战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如果说医护人员是冲在救治前线的战士,基层工作者就是后方防疫一线的坚实依靠。正是基层工作者全面、细致、有序地推进宣传发动、摸底排查、重点部位筛查等一项项防疫工作,才构筑起一道道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然而,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一些地方的防控工作出现了一些过火、暴力的行为,让外界看到了基层防疫工作失范的一面,也是需要立刻重视和警惕的。正如光明网评论所说,的确,在疫情特殊时期,民众有义务让渡部分自由,如要求居家隔离,限制出入,限制人群聚集等。考虑到新冠肺炎的感染风险,对一些违反防疫工作要求的人员,在多次劝阻无效之后,采用比平时更严格的处理措施,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公共权力的扩张,执法范围的扩大,并非可以毫无节制。民众的一些基础性权利,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侵犯的。

 

网络讨论里有一种这样的声音,认为在各类过激执法的事件中,一些做法确实不对,尤其是那些动手打人的工作人员不容原谅、须受到惩诫。但也有少数被执法对象自私自利,不从公共利益出发,做出违背秩序甚至法规的事,任凭基层工作人员如何苦口婆心,仍拒绝配合、整改,影响大家影响全局。对这类人执法不能太柔性,该采取强硬措施的就应该采取。舆论普遍认为,制度必须“硬核”,执法不能野蛮。互联网时代,政府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会暴露在“阳光”和“放大镜”下,都将考量着公共执法能力和水平,要争取民众的理解支持、全力配合,须以耐心教育和疏导为主,合理执法,避免因言语互怼和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线下矛盾升级为线上舆情。

 

2月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强调,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疫情防控正是紧要关头,各地的抗疫工作既不能“膨胀”也不能“懈怠”,都应秉持法律思维和法治底线,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基层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做实做牢,才能有效斩断病毒传播链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 刘星星) 


友情链接图片
群众来信邮箱:fzffyjw@126.com 专家法律论证邮箱:zjfllz@126.com
  联系电话: 010-686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