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研判
法治反腐研究网推荐舆情: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发布人:吴鑫  发表时间 : 2019-07-24  浏览 : 84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舆情综述

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在京胜利闭幕。

媒体认为,十九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全面部署。

舆论认为,这是一个举旗帜、指方向、明方略、绘蓝图的好报告,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书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数据显示,从10月18日至10月29日,共有与“十九大”相关网络新闻576525篇,报刊报道76712篇,博客、论坛帖文58072篇,微博评议272356条,微信订阅号文章304472篇,APP采集信息124281条。

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取得的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五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理念一变天地宽。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实现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佳、更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济日报》指出,党的十九大代表和各地干部群众热议报告并表示,五年来的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才取得了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新思想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灵魂——

“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其中,创造力被置于首位。创造力体现在哪儿?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贯穿3万多字报告的灵魂,也是解读党在新时代政治宣言的关键。正是“新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新使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个明确”的鲜活内容、“十四个坚持”的具体方略,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有力彰显了我们党的伟大创造力。

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重大判断,与当年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具有同样的划时代意义;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15年”的总体设计,与上世纪“三步走”战略部署一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新思想、新理论为标志。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国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关键在于有新思想指引。正是因为有了“理论的支撑”,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航,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过去五年最具深远意义的成就,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大亮点。

96年前,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就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古老文明的浴火重生,是一次包含了丰富价值内涵与制度体系的“文明的崛起”。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以新使命开启新征程,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将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站在更高起点谋划推进改革——

“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汇聚起磅礴之力,创造美好未来。

新华社发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仍是必由之路。

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明确谋划——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展望未来,恢弘的改革画卷徐徐展开。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上推动改革发展,是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前进的制胜法宝。一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将迎来第四十个年头;三年后,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航程已经开启,新一轮改革大潮正风起云涌。

以文化繁荣兴盛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内容占了较大篇幅。

新华社发文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建设也要提升至更高层面,肩负更多的使命。

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阐释,彰显了一个伟大民族在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中积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十九大代表、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认为,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背后,是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在国际上讲中国故事,往往都从讲中国文化开始。我们的制度与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实施这样的制度、走这样的道路,有我们充分的道理,包括文化的道理。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

十九大代表、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说,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文化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十九大报告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

“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引来八方喝彩,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艺术家获得国际大奖,中华文化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灿烂名片,也正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正能量。”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说,这些辉煌成就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聚焦民生问题,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在代表中引发强烈共鸣。

五年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人民日报》刊文表示,脱贫成果绽放为笑脸,但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尽快补上贫困短板。十九大报告发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令。

新华社“新华视点”文章总结了十九大报告透露的十件民生实事,包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取消以药养医、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确保2020年贫困人口和地区脱真贫、真脱贫等。

央广网文章指出,在历时3个多小时、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中,粗略计算,习近平总书记一共提到“人民”200多次。“人民”两字,不仅高频率地出现在报告里,也一直贯穿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源于古籍《尚书》,“以人民为中心”才是今日中国之方略。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工人日报》文章指出,连日来,十九大代表在讨论时纷纷表示,在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要以更大的责任和担当建设美丽中国。

“将‘美丽’二字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意味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代表、陕西省发改委主任方玮峰表示,此举彰显了党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

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补齐了一块块生态短板。

如今,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任务。代表们注意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写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十九大报告用一个章节来部署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新华社文章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贵在抓好落实。

在十九大甘肃代表团开放日上,代表们谈起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时,依然感到有切肤之痛、锥心之感。他们说,甘肃是国家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要以知耻后勇的精神,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去努力,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规范化、法制化、长效化进行生态环保治理。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希望未来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改革中,厘清生态保护体制的大方向和原则,把生态系统的经营权和监管权彻底分开,建设一个高效有序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作出了顶层设计。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根据这一理念,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也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使中国的政策和理念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有意愿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的是“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这一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作出了明确阐述,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旨在解决我们这个星球面对的各种全球性挑战,建立在中华民族崇尚世界大同、人类一家的优秀传统文明基础之上。这不仅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应当为人类社会发展承担的历史职责,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应当推进的历史使命,必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十九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明确提出,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上新高度。打铁必须自身硬。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仍将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光明日报》“智库专家谈党建”系列专题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把整治“四风”问题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切入点、夯实执政群众基础的切入点,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与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从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整治“四风”、以“零容忍”态度严惩腐败,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五年来成效卓著,“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腐败问题得到有效惩处,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正风反腐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亮丽篇章,以正风反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成功经验,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财富。

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一方面,要坚持与发扬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尤其是正风反腐的成功经验,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统一、坚持抓惩治和抓责任相统一、坚持查找问题和深化改革相统一、坚持选人用人和严格管理相统一。

另一方面,既要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又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教育,拧紧党员干部的思想“总开关”,更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推进标本兼治,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法治反腐研究网推荐您查阅学习参考

友情链接图片
群众来信邮箱:fzffyjw@126.com 专家法律论证邮箱:zjfllz@126.com
  联系电话: 010-686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