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源流
监察御史包拯
发布人:杨立邦  发表时间 : 2019-07-24  浏览 : 1961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包拯是中国古代监察名人的重要代表,他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民间传其黑面形象,称其为“包青天”。

庆历三年(1043),包拯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于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开始了监察官生涯。上任之初,包拯就提出了被废黜的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等独到见解。皇祐二年(1050),包拯得到提拔,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他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还依次递上唐魏徵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对于他的这些建议,朝廷大多加以施行。当时,张贵妃(温成皇后)的父亲张尧佐被任命为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权力极大,包拯与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一起奏论此事,认为应追夺对张尧佐的任命,或者选择宣徽、节度中的一个授予。最终,张尧佐辞去了宣徽使、景灵宫使之职。此事,堪称宋代监察制度运作的一个成功事例。

嘉祐三年(1058)六月,包拯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此时,他更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多次力谏宋仁宗。当时,太子的位置出现了空缺,包拯上奏说:“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担忧,陛下这么长久地不作出决定,是为什么呢?”仁宗问他说:“你认为立谁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无能,还没有考虑,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世之大计着想的。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是六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的啊!”仁宗听了大为高兴,说:“这件事还要慢慢商议。”包拯的谏言得到了仁宗的充分认可,此后,包拯还请求仁宗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凭借正直敢谏的个性以及出色的才能,包拯很快以权御史中丞职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面对一些不正直的官员,包拯的对策很简单:就是不断地弹劾。包拯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过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激起民变后,又派兵捕捉,滥用酷刑,惨遭其杀害者不计其数,因而民愤极大。但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更让人震惊的是,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宰,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

包拯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御史,还是一位治理地方的能手,他善于把他的监察、廉政理念植入到地方治理当中。权知开封府时,包拯整顿吏风,改革诉讼制度。当时,开封府旧制规定,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由于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钱财而告状无门。包拯革除此弊,大开正门,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有效避免了官员的营私舞弊。处在“天子脚下”的开封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素以难以治理著称,而包拯“立朝刚毅”,凡以私人关系请托者,一概拒绝,因而将东京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他执法严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动都下”。

包拯做官二十多年,始终保持着生正大光明、铁面无私、恪尽职守的品格,赢得了千古清名,万民颂扬。包拯对子女管教严格,留下了严格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意思是说,后世包家子孙在外做官,如果有违反家法规定而受贿、贪污者,生不得让他回到包氏宗族来,死不得葬在包氏祖坟中。据说,包拯的子孙都能严守祖训,没有出现一个贪官。

友情链接图片
群众来信邮箱:fzffyjw@126.com 专家法律论证邮箱:zjfllz@126.com
  联系电话: 010-686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