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度百科)
俞可平,男,汉族,出生于1959年,浙江诸暨人。著名学者,政治学家,中国民主治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198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并留校任讲师,1988年获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2003年获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名誉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会长、美国哈佛大学和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和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或高级研究员,因倡导“治理”、“善治”、“社会治理”、“全球治理”、“官民共治”、“增量民主”、“政府创新”、“动态稳定”、“协商民主”等而广受关注,其《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曾引起极大反响。 [5] 2008后获“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称号,2011年获“中国软科学奖”,同年被美国《外交政策》评选为“全球百名思想家”,2015年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年度学者”。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全国治理研究协作网络”总负责人。兼任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
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
《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
《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偏爱学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走向善治》,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转型中的中国政治:民主、民意与民粹》,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6
Globalization and Changes in China’s Governance,Brill (Leiden, Netherland), 2008/2013;
Democracy Is A Good Thing: Essays on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USA),2008
中国は民主主义に向かぅ, かもがゎ(日本京都), 2009
Democracy in China,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2015.
合著
《中国未来30年》(吴敬琏、俞可平、罗伯特·福格尔等,2011年1月)
China in the Next 30 Years(Wu Jing-lian,YuKeping, Robert W. Fogel etc.,2011年3月,《中国未来30年》英文版·平装)
《中国未来30年》(繁体版)(吴敬琏、俞可平、罗伯特·福格尔等,台湾灵活文化有限公司,2011年)
《中国未来30年》(韩文版)(吴敬琏、俞可平、罗伯特·福格尔等,韩国物资出版社,2011年)
《改革共识与中国未来》(吴敬琏、俞可平、芮效俭等,2013年3月)
主编
《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改革》(俞可平,1997年)
《全球化的悖论: 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俞可平、黄卫平,1998年)
《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俞可平,1998年)
《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俞可平,1998年)
《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特区》(俞可平、倪元辂,2000年)
《海外学者论浦东开发开放》(俞可平、田赛男,2002年)
《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中国与俄罗斯》(俞可平,2005年)
《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俞可平,2007年)
《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俞可平,2009年)
《马列经典在中国六十年:中央编译局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集》(俞可平,2010年)
《政府创新的中国经验: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案例研究》(俞可平,2011年)
《幸福与尊严:一种关于未来的设计》(俞可平,2012年)
《国家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俞可平,2014年)
《中共的治理与适应:比较的视野》(俞可平、托马斯·海贝勒、安晓波,2015年)论文
1.《人权引论》,《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4期。
2.《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论要》,《孔子研究》1989年第2期。
4.《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5.《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6.《全球化研究的中国视角》,《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3期。
7.《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哲学研究》,2000年第10期
8.《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9.《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中国社会季刊》(香港),1999年秋季号。
10.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1.《中国政治学的进程——一个评论性的观察》,《学术月刊》,2007年第11期。
12. Culture and Modernity in Chinese Thought in the 1930's: Comments on Two Approaches to Modernization in China,working papers in Asian/Pacific Studies, 1994
13. Toward an Incremental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Chinese Theories and Assessment Criteria, New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24, Number 2, June 2002
14. The Emerging of China's Civil Society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Governance, Focus Asien, 2003 Number 11
15. 《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东亚研究》(韩国东亚研究会)第4期,2003.
16. From the Discourse of "Sino-West" to "Globalization": Asia and Europe in Globalization: Continents, Regions and Nations, Ed by Goran Therborn, Brill Group, 2006
17. La Sociedad civil en China hoy,Anuario Aisa Pacific 2006: CASA ASIA / FUNDACIO C100B Real Instituto Elcano Barcelona: 2007
18 The Developmental Logic of Chinese Culture under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Boundary 2, Volume 35, Number 2, Summer 2008, pp. 157-182.
19. Ideological Change and Incremental Democracy in Reform-Era China,” in Cheng Li ed., China’s Changing Political Landscape: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8.
20. A Journey of Five Roads Toward Democratic Governance, Global Asia, Volume 5, No. 2, 2010
21. A Significant Shift towards Social Governance, East Asia Forum Quarterly, June 2011.
22. 《全球化与中国模式》,载《中国改革开放30年》(日语,毛里和子编,早稻田大学出版社,2010)
学术辑刊
《中国治理评论》(俞可平主编,2012—2014)
丛书
《全球化论丛》(7种)
《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九十年代国外社会主义述评》(俞可平主编)
《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九十年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新论选编》(俞可平主编)
《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张世鹏、殷叙彝编译)
《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王宁、薛晓源主编)
《全球化与中国》(胡元梓、薛晓源主编)
《全球化与世界》(王列、杨雪冬编译)
《全球化的悖论: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俞可平、黄卫平主编)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11种)(俞可平、王伟光、李慎明主编,2005-2010年)
《协商民主译丛》(8种)
《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陈家刚等译,2006年9月)
《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詹姆斯·博曼著,黄相怀译,2006年9月)
《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等译,2006年9月)
《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约翰·S. 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2006年9月)
《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约·埃尔斯特主编,周艳辉译,2009年4月)
《民主与差异:挑战政治的边界》(塞拉·本哈比主编,黄相怀、严海兵等译,2009年4月)
《协商民主论争》(詹姆斯·菲什金、彼得·拉斯莱特主编,张晓敏译,2009年4月)
《美国民主的未来:一个设立公众部门的方案》(伊森·里布著,朱昔群、李定文、余艳红译,2009年4月)
《中国民主治理研究丛书》(6种)
《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俞可平主编,2007年11月)
《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一个基层党委班子“公推直选”的案例研究》(王长江主编,2007年7月)
《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何增科著,2007年11月)
《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何增科、托马斯·海贝勒、根特·舒伯根特主编,2007年11月)
《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托马斯·海贝勒、根特·舒根特著,张文红译,2009年6月)
《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俞可平主编,2009年11月)
《生态文明系列丛书》(5种)
《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刘仁胜著,2007年7月)
《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吴凤章主编,2008年5月)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主编,2008年10月)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王宏斌著,2011年1月)
《环境的思想与伦理》(岩佐茂著,冯雷、李欣荣、尤维译,2011年1月)
《国际政治前沿译丛》(8种)
《战略与民族优越感》(肯·布思著,冉冉译,2009年6月)
《民族主义与国际社会》(詹姆斯·梅奥尔著,王光忠译,2009年7月)
《马基雅维利以来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乔纳森·哈斯拉姆著,2009年8月)
《人、国家与恐惧: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安全研究议程》(巴里·布赞著,闫健、李剑译,2009年11月)
《理解国际关系》(克里斯·布郞、克尔斯腾·安利著,吴志成、刘丰、刘佳译,2010年1月)
《全球治理:分裂世界中的联合国》(亚当·罗伯茨、本尼迪克特·金斯伯里主编,吴志成等译,2010年4月)
《拯救陌生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尼古拉斯·惠勒著,张德生译,2011年4月)
《强制裁军》(菲利浦·陶尔著)(待出版)
《当代中国思想家文库》(2种)
《吴江文稿》(上中下卷)(2009年9月)
《吴敬琏文集》(上中下卷)(2013年4月)
《当代中国治理研究书系》(3种)
《政府创新的中国经验: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案例研究》(俞可平主编,2011年12月)
《中国与德国的环境治理:比较的视角》(托马斯·海贝勒、[德]迪特·格鲁诺、李惠斌主编,2012年8月)
《“主动的”地方政治:作为战略群体的县乡干部》(托马斯·海贝勒、[德]舒耕德、杨雪冬主编,2013年11月)
《前瞻未来系列》丛书(4种)
《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俞可平著,2012年3月)
《幸福与尊严:一种关于未来的设计》(俞可平主编,2012年11月)
《危机与未来:福山中国讲演录》(弗朗西斯·福山著, 陈家刚编,2012年3月)
《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中国深化改革的新路向新解读》(陈家刚著,2014年1月)
《中国的民主治理:理论与实践》(10卷本)
《国家治理现代化丛书》(6卷)
《世界主要政党规章制度文献》(共20卷)
其他
《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沈大伟著,俞可平审定,2011年11月)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冉冉著,俞可平作序,2015年5月)
《市场与政治:中国民商阶层脸谱》(张伟著,俞可平作序)
1997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组织部联系专家。
2003年,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7年,《南方周末》称俞可平是十七大之后中国“最耀眼的政治学者”。
2008年,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为“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
2008年,被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据报道,这是德国有史以来授予中国人的第10个名誉博士学位)。
2010年,作为“民主的思想推手”被《中国新闻周刊》评选为1999-2009年“十年影响力人物”。
2011年,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为“2011年度全球百名思想家”。
2012年,被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软科学发展基金会授予“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奖”。
2015年,《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2015年度人物之“年度学者”。